盛世丹青书画院  

【展览预告】:远山的呼唤——姚厚武山水画展

远山的呼唤——姚厚武山水画展


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金砚传媒收藏快报

时间:2017/6/21  上午10:30开幕式

地点: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



展馆外景



展馆内景


咨询电话:010-57907368



姚厚武,祖籍山东临沂,现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松原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省美术学院京华美术馆山水画高研班导师,京华美术馆中国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牡丹江市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画大师李可染第三代弟子,北京市南海画院创作部主任,中国水墨研究院院士,中国冰雪画研究会会员,中国华下万里行书画家协会理事。建国60周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六十年六十强中青年画家。21世纪最具收藏价值潜力的中国山水画100家之一,2012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30位画家之一。2013年中国画名家年度人物最具收藏潜力奖获得者。2014年入选当代画坛最具升值潜力的中国画100家。2015年被评为当代画坛最具升值潜力的中国画100家之一。



远山的呼唤(96cm×180cm)



远山的呼唤

——姚厚武山水画的艺术追求

/张福林

赏读画家姚厚武的《远山的呼唤》系列山水画作品,可以看出画家对浩渺无垠的宇宙的思索和对静谧悠远的文化的思索。

姚厚武在山水画创作时追求的是山水画的精神,他认为山水精神反映是山与水的关系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和与人的关系这几个关系体验的是一种理念精神内在结构自然关系和自然感受,也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本质关系。这段话虽然是显得拗口,但体现了姚厚武对山水画艺术深厚内涵的充分注意,他绝对没有将山水画艺术视为对前人树立的规范法式的揣摩或者既有程式的演练。作为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而又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视觉艺术家,姚厚武清醒地理解他可以从哪些方面和以哪些手段,来表现他对自然的感受和对自然的崇敬。说崇敬是因为他感悟到山水包含着超越自然、超越自我和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他看重的是山水的庄严,深沉及其不可穷尽性,而不是它的明媚淡冶或者萧条他十分明智地丢开了那种以潇洒娴熟的笔墨游戏于天地间的路数。这固然是由于性格气质的不同,更由于他知道相对于自然人的理性、信仰、能力是何等琐屑和渺小。而集中表现了这种崇敬之情的作品。



幽芳静雅绿山林(96cm×180cm)


《远山的呼唤》系列作品表现的是作者心中永恒的苍,永恒的四野八荒和梦幻般的广袤与深邃的情怀,这是现代人在打开了通向宇宙的窗户之后,对时间和空间的赞美崇敬之情。这种情怀与古代诗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叹既有相通处,又有相异处我们今天知道宇宙比原来想象的更加广大无垠,难以界定过去具有浪漫的人文情味的天上宫阙现在离我们更加遥远,也更加神秘。这就是姚厚武思想认知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促使他寻求一种既能发挥传统技法,又能表现今天的人们面对无边的宇宙时难以言说的感慨。范宽的高山大壑、雪景寒林对姚厚武的山水画创作有重要的发作用,他曾经为范宽的宁静与崇高而感动。可以说姚厚武是在沿着范宽所开辟,而在明清文化盛期渐形荒芜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但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抽象意味,因为经过一千年的探究,宇宙对我们不是距离更近,而是距离更远了。它现在更加严峻、神秘、更加不可穷尽,更加超越世俗利害。古代山水画家面对宇宙时的天真温暖的人文情怀,虽然令今人神往,但我们已经失去了那种天真温暖所据以生长的想象的土壤,诗情被科学的观测计算所解构。这样传统山水画的构成要素丘壑被抽象的空间结构所代替势在必然。五代北宋全景式的构图经过南宋诸家的变革,开始向近景,向局部转移。清初四王的叠床架屋只是徒劳的复归在精神上他们距离北宋人的精神境界不是更近而是更远了。上世纪80年代,不止一位中国画家将目光转向广大深远的空间,范宽再次获得理解和尊仰,这显然是中国山水画图像发展的螺旋形靠拢。姚厚武画中无边的深谙,奇异的光明对称的结构,一方面使人想起现代天文学家获得的宇宙图像,另一方面却使我们将它与楚辞到唐诗的奇幻瑰丽相联系。艺术家就是这样通过个性化的创新,使传统文化精神一直保持着生长发展的活力



高山村寨之一(96cm×180cm)


《远山的呼唤》系列作品代表着画家对自然宇宙的思考和对这种思考的表现。代表画家对本土文化精神的回味和对这种回味的表现。 以诗意为绘画主题,首先使人想起的是诗画结合这一老命题。诗与画的结合或者融合,有多一种理解角度。现在最为人所知的画上题诗实际上是诗画结合的最表面最简化的方式。这方面创造记录的前有宣和画院,后有清朝的乾隆皇帝。画上题诗有可能赋予画面古雅之美,也有能是画蛇添足式的作乱,其极端例证那位自命风雅见画必题的乾隆皇帝他不懂诗画结合的本意是二者追求在最精炼的形式空间内,包容最深远的情感,比画上题诗高出一筹的做法是图解诗意,最近也最极端的例证是盛行6070年代的毛主席诗意画。实际上那是一场最缺诗意的颂圣争宠的竞赛,与画中有诗的境界相去不可以道里汁。



山岳通天入风云(140cm×70cm)


姚厚武认为《远山的呼唤》与那些诗画结合的区别,在于他深刻理解诗画之间既有可以重合的方面、也有难以逾越的限阈。于是他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处理诗与画的关系。他在画面上题写的诗句是一种具有文化意味的符号出现,如同他描绘的景象与在画面上所题写的诗似乎有一定的连带关系,但绝不是图解诗文。他有意使景物抽象朦胧,不给观众提供看图识字的线索。仔细观看他的那些作品,我发现他是以表现的形式切断了我们按图索骥地寻找与诗句对应的人与物的尝试。不论唐诗还是宋诗,只要是,就有某种共同的特制。除了音韵,格律之外诗的奥妙就在于极其精练的形式表达事件(生命)的过程对于经历着(人)的感情意义。姚厚武的画,正是在这一点上接近了诗。



高山村寨之二(96cm×180cm)


《远山的呼唤》系列山水画作品,并没有那些诗所写到的具体人物具体环境或具体情节,作品表现的所谓味在酸咸之外的诗情。他画过好多幅山水诗意有的画面标示的诗句直接关联的形像。他的努力指向是使绘画语言具有某种心灵性用他的话说是随意随缘,是创作一种穿越时空的流动的视觉

张福林(中央美术学院水墨视界工作室学术总监)



水上白云山上山(96cm×180cm)



山村晓雾(210cm×95cm)



高山村寨之三(96cm×180cm)



高山村寨印象之三(96cm×180cm)



雾韵秋水来(210cm×95cm)



高山村寨之四(96cm×180cm)



雨韵青山绿(96cm×180cm)



文章分类: 书画展厅
分享到: